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这一天是地官的生日。在中华传统节日中,中元节又称亡人节、称鬼节、七月半,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几千年来,文人们写作了大量描写中元节的经典诗词,使得这一天充满了文化意味。
《中元作》
【唐】李商隐
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
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中元夜百花洲作》
【宋】范仲淹
南阳太守清狂发,未到中秋先赏月。
百花洲里夜忘归,绿梧无声露光滑。
天学碧海吐明珠,寒辉射宝星斗疏。
西楼下看人间世,莹然都在清玉壶。
从来酷暑不可避,今夕凉生岂天意。
一笛吹销万里云,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
《中元夜》
【唐】李郢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
红烛影回仙态近,翠环光动见人多。
香飘彩殿凝兰麝,露绕青衣杂绮罗。
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
《中元夜看月》
【唐】罗隐
朦胧南溟月,汹涌出云涛。
下射长鲸眼,遥分玉兔毫。
势来牛斗动,路越宵冥高。
竟夕瞻光影,昂头把白醪。
徽州民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又称“鬼节”,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氛。
旧时,家家准备酒食,烧香点烛,焚烧纸钱,祭奠祖先。酒食须有面点,如“油粑”等。中元节这天还有“城隍老爷出巡”、“放水灯”、“放焰口”、“还枷锁”、演目连戏等活动。
中元节,佛教称之为盂兰节
传说释迦牟尼有个叫目连的弟子
(目连:原名“大目犍连”)
其母生前犯下大错,死后饱受折磨
目连尤怜,求得佛祖指点
并于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准备百味五果
装入盆中,供养十方僧众
其母才脱离恶鬼界,升入天堂
从此今日,佛门弟子广设盂兰盆供
只为已逝的父母脱离苦海,得到快乐
并以此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可在世人眼中
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
中元节与徽州目连救母的渊源
佛教典籍中目莲在阴间看到去世的母亲受饿鬼纠缠,无法进食,便向佛祖求救,佛祖感其孝心,授予《盂兰盆经》,许其每年7月15日设素筵供母享用,以后传承开来。遂成“盂兰盆节”的传统。
徽州一古老剧种目莲戏便由此而来,目连戏流传于黄山市各地及邻县,尤其盛行于祁门、石台一带。
舌尖上的徽州七月半
“六十日籼才上市,荐新家庙饭炊香,枣梨瓜藕陈肴核,不托油煎半糁糖”。这是乡贤清朝乾隆年间军机大臣汪由敦描绘徽州中元节习俗的诗。诗中就提到了新米上市时,要用新米做成饭,供在家庙中。
徽州人为纪念祖先和失去的亲人,要制作各种供品给先人享用。油馃、油煎灯、面脆、茶馓等。各家不同,可以是几种,也可以是一种。
因受佛教的影响,这些供品基本全为素食。 在祭奠祖先,缅怀先人之际,祭品同时也饱含着祈福之意, 祈福先人保佑阖家安康,风调雨顺。
最常见的是油馃,圆圆的饼状。水碓里舂出的籼稻米,用清凉的井水浸泡一晚,然后在石磨上磨成白白的米粉。做时,按照三七开样子和粉,掺三分糯米粉,不断地搓揉,揉成团,放些白糖之类的,做成一个米馃,然后投入油锅里煎,不断翻面,这样过一会,金黄色的外酥内嫩、香甜扑鼻的油糍就可以出锅了,稍稍冷却沥油,就可以大快朵颐了。
茶馓”这种面食一般用素油踩粉,就是和面时就加油和少量的糖进去,然后做成宽大的面片,中间划成几条,再像做麻花那样翻卷,上大下小,撒上芝麻,投入油锅中炸,翻卷屈伸,呈伞状,香酥清甜,是品茗休闲的好点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