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的崇文门,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其实它就是北京的一个地铁站,最多,也就是二号线和五号线的一个换乘站。其实,历史中的崇文门可比现在风光、厉害很多,今天我们扒一扒崇文门的历史。
崇文门,是明清时期,国都北京的内城九门之一。
元代时称为文明门,同时期还留下一个非常草原化、游牧化的名字——哈德门。
据《日下旧闻考》所载,元朝时有位哈达王爷,府邸位于文明门内,所以当时人们管文明门叫哈达门或哈德门。后世文人们著书立说时,觉得“哈达”、“哈德”这些称呼很不雅。
于是就一方面利用它的谐音,一方面利用文明门在南城东端的地理位置,把这里写成"海岱门",皆因“海”和“岱”在古籍诗词里,都有表达东方的意思。
不过,最终还是“哈德门”的名字留世最久。直到解放前,市面上还有哈德门牌的香烟在售卖;直到如今,哈德门饭店依旧矗立在崇文门外大街。
明正统四年,文明门改名崇文门,取《易经》“文明以建”,其得刚健而文明,寓意崇尚文德之意,与宣武门相对称,左文右武。
明清两代的崇文门,是箭楼、瓮城配置完备的建筑群。据说,因城楼下的护城河有一海眼,所以崇文门瓮城东侧的镇海寺里曾镇着京城镇海三宝之一的“镇海铁龟”,以保社稷稳固,百姓平安。
崇文门在京城九门中地位举足轻重,源自它的三大功能
税务门
崇文门曾是全国最大的税关,每年征收的税额,居全国各大税关之首。
永乐帝迁都北京后,大运河码头从积水潭迁到了东便门附近,这使咫尺之遥的崇文门成了各种商品的集散地和批发商聚集的地方,也是征收各种商税的最佳场所。
于是,在明弘治六年(1493年),统管京城九门进出货物、征收商税的总衙门在崇文门设立。
据明末崇祯二年统计,崇文门税关全年共征收税银八万九千九百二十九两,居全国之首。
到了清代,崇文门的税收仍旧位居全国税关前列,能在这里“当差”是要被同僚羡慕嫉妒恨的,只有满族的王公、大臣才有机会得到皇帝提拔,乾隆朝宠臣和珅就在崇文门当过税监头目,并聚敛大量财富。
清代的酒税很重,一般酿酒小作坊,为了维持生计,常是在夜间胸前挂着装满酒的猪尿脖儿,偷偷爬过城墙,以避交高税。这就是背私酒的,九死一生只为偷税避税,大家却乐此不疲,崇文门对他们而言一度就是“鬼门关”。
因为酒税繁重,崇文门和酒算是结上了缘分
“酒门”
清朝初年规定,京城外三十里范围内不许有造酒作坊。所以当年的酿酒坊主要在通州和大兴,这俩地儿的运酒马车,每天要进左安门和广渠门,然后进崇文门交酒税,交了税的酒叫“官酒”,可以在内城自由买卖。
清朝中后期,崇文门外开始有经营糟坊的“二道贩子”,专门收购酒,再运到城里卖。那时候的崇文门外大街,一路酒香,都是没交税的“私酒”。
“跳龙门”
崇文门北邻贡院,那是举行科举考试的场所。所以各地举子进京赶考,都要途径崇文门才能进入考场。
崇文门内靠近贡院的地方有条鲤鱼胡同,取名很应景。这崇文门就成了青年才俊门走上仕途前必须跳过去的“龙门”了。
自明末起,崇文门外一带就成为了繁荣、热闹的地方,商贩密集车水马龙。护城河水清滢,河上架有桥梁,河中游有画舫,两岸种着树木花草。绿柳迎风,红花邀月,秀丽非常。
只是良辰美景不常在,同京城很多城门的命运一样崇文门整套建筑体系的损毁,始自“庚子国难”。
1900年,八国联军中英军猛烈的炮火将崇文门的箭楼轰炸的支离破碎;
1920年,一直没能修复的崇文门箭楼废墟被拆除。
1950年,瓮城被拆除;
1968年,崇文门城楼最终也被拆除了。
而在崇文门被拆除的过程中,总是和轨道交通的发展布局如影随形。
1901年,英军为把火车从永定门外马家堡引入城内,拆除崇文门瓮城闸楼,并打通瓮城东西城墙修建铁路。
1902年,火车就已经可以通过崇文门瓮城了。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1965年地铁二号线的建设,崇文门城楼以及内城城墙被拆除。
不仅如此,为配合地铁工程建设,曾经依傍前三门的护城河也从明波改为暗渠。往昔城楼映照夕阳,护城河水萦绕的胜景不复存在了。
那时的崇文门大街上,时不常的总有铛铛车驶来驶去,马路两边是静谧的街心公园和晨练的老人。后来,街心公园被改造,衍生出无数店铺和单位,崇外大街的风貌大变。
向阳第一招待所、工艺品商店、崇文门菜市场、崇光照相馆、崇文理发馆、王麻子刀剪生产车间,还有哈德门饭店、无轨电车总站、内蒙古驻京办事处、锦芳小吃店、花市百货商场、普仁医院......它们分列在崇外大街的两侧,是几代崇文门人萦绕不去的记忆。
如今的崇文门又是另外一番景象,首都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得崇文门每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标签作为自己的代表符号,曾在乱世中被破坏的古建风貌已不能再现虽然是建筑史上令人惋惜的事情,但好在这个时代我们已经懂得越来越重视历史遗产的重要价值。
除却崇文门之外,每座城门也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故事,具有千年文明史的北京,她每个角落里的文化也在等待着我们去慢慢品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