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今年年初,为服务中心大局,《河南日报》记者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谋划推出“发展路上‘对对碰’”栏目,拟深入一些资源禀赋相近、优势产业具有可比性的县区采访,反映他们在增与减、进与退、做大增量与优化存量、培育品牌和延展链条过程中的积极探索;展示他们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走出的与众不同的路子,通过“解剖麻雀”、碰撞思想,以探求我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供各方参考。
今天(5月10日),《河南日报》地方视窗版继续推出“发展路上对对碰”系列之四,以《新郑红枣:引发产业“聚变》和《内黄大枣:意欲东山再起》两篇报道,为读者呈现新郑红枣和内黄大枣的“精彩碰撞”。
河南日报5月10日第15版版样截图
Jujube
样本A 新郑红枣:引发产业“聚变
?河南日报记者 王延辉 任国战 本报通讯员 刘象乾
红枣起源于新郑。
1978年,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碳化枣核,揭开了新郑8000年的红枣历史。在众多史册里,也清晰地记载着春秋时郑国都城“桃枣荫于街”的繁盛景象。
历经8000年风雨洗礼,新郑红枣从野果蜕变为木本粮食,从土特产发展到“明星”产品……一步步华彩“蝶变”,不但让新郑摘取了“中国红枣之乡”“全国大枣基地县(市)”等桂冠,更塑造出风生水起的“红枣经济”。
通过走标准化、工业化、品牌化之路,新郑人硬是把红枣这么一个小小的农副产品,开发成了闻名全国的休闲、保健类食品产业。
好想你枣业的光影分选生产线,可根据红枣大小、饱和度、光泽度、残次果等,做到精确分选,每小时可分选5吨。窦磊/摄
小红枣“变身”大产业
5月初,记者来到新郑红枣主产区新郑市孟庄镇,沿着解放路驱车行驶,道路两侧全是成片的枣林,绵延不绝,蔚为壮观。
在孟庄镇,农民土地分配不是按面积来计算,而是依枣树产量和数量分。在枣农眼里,这些“铁杆庄稼”曾经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命根。
50多岁的寺西王村枣农赵国民回忆说,最多的时候,孟庄镇枣树种植面积近10万亩。那些年,每到九、十月收获季节,枣农们或蹲在107国道两旁,或骑车到郑州零售,一些有头脑的“大户”还将收购的红枣进行粗加工,然后运到外地销售。
然而,由于作坊式粗放加工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分散经营等,甜了几千年的新郑红枣,只能作为土特产。
百枣园
转机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痛定思痛的新郑人开启了把小红枣做成大产业的探索之路。
推行红枣生产标准化,是新郑下出的“先手棋”。当时,新郑市政府成立了由质监、枣科所等部门组成的标准化专业委员会,下设服务队,围绕大枣标准化为种植户提供全面服务;制定出6个大枣生产标准,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举办大枣标准化培训班,做到枣农户户有标准。
有了生产标准,就有了产业化的基础。在此过程中,新郑市探索出集种植、加工、销售相辅相成,基地、企业交相辉映的产业发展体系:利用“公司+农户”的模式,采取订单回收的方法,枣农与企业结成了“命运共同体”。
百年古枣树
随着枣加工企业规模、科技水平的提升,当地涌现出奥星(好想你枣业前身)、枣之礼等一批大企业,开发出枣片、枣条、枣粉、枣酪、枣醋等一系列产品。
时至今日,新郑已形成以“中国红枣第一股”好想你枣业为核心的枣制品产业化集群,集聚各类型红枣加工企业200多家,年加工红枣近8万吨。仅2016年,好想你一家企业便实现营业收入20.76亿元。
龙头带动迈入品牌时代
当我省优质土特产大多还在“裸奔”的时候,新郑红枣已穿上“品牌”,成为全国颇具知名度的“大明星”。
在新郑红枣的成名历程中,好想你枣业扮演着重要角色。“好想你让新郑红枣迈入品牌时代。”新郑市工信委副主任李广现如是评价。
行走在好想你中国红枣城厂区的观光走廊,隔着透明的玻璃墙看去,颗颗红枣在流水线上滚动,随后被按照大小、色泽、饱和度等不同性状进行分选、加工……一目了然的现代化、智能化生产过程令人震撼。好想你副总经理石聚领介绍,他们构建了红枣全产业链,建有10万吨的冷库和医药级GMP标准生产车间,自主研发出行业内最先进的智能生产线,设立电子商务智能配送中心,保证了产品从源头、加工到销售终端的品质安全。
人工精选红枣
作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好想你拥有注册商标578件,专利69件;制定的免洗红枣标准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国家标准;产品包括商务礼品、休闲食品等四大类型600多个单品,市场占有率达16%。去年,上海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农业上市公司品牌指数排名中,好想你以高达70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列第五。
在其带动下,当地红枣深加工企业纷纷扩规模、上水平、打品牌,你追我赶、提档升级。新郑红枣也被国家质检总局获准使用原产地标志,并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证书。
智能清洗设备
一颗红枣,和它背后的品牌力量,远不仅于此。十余年来,从新郑到新疆,好想你嫁接出一道风景独特的“红色经济”,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产业移民之路。
2007年开始,好想你在新疆阿克苏、若羌等地陆续开拓生产加工基地,大面积嫁接种植新郑灰枣,以缓解本土原枣紧缺情况。随之而来,一大批新郑的枣农和经纪人如同候鸟般往返于新郑、新疆之间。如今,在南疆,从事枣树种植、管理,贩枣苗及加工红枣的新郑人不下2万人。
石聚领介绍说,目前新疆枣种植面积1000万亩,其中新郑灰枣种植面积达500万亩,平均每年从新郑调入新疆的枣苗就有100多万株。
如今,新郑已逐步形成全国最大的枣树苗木集散地和枣产品集散地。
发力供给侧续写新辉煌
产业日益壮大,品牌如日中天,是不是新郑枣业就可以“高枕无忧”?
新郑市林业局副局长白留伟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最近几年,新郑红枣种植面积不足10万亩,且呈萎缩趋势;部分枣农急功近利,为防止雨季枣浆烂、开裂,滥打催果激素,导致品质下降;有的枣农觉得苦苦种枣,还不如到周边企业打工赚得多,对枣树疏于管理,基本“望天收”……长此以往,新郑本土红枣品牌又将何存?
与此同时,不少新郑大枣深加工企业负责人都将重心放在新疆生产基地上。河南老枣农枣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常智勇便是其中之一,从2008年开始,他陆续在新疆阿拉尔包下1400多亩地,种植灰枣,红枣成熟后运回新郑加工成即食枣、枣片、枣夹核桃等产品。
红枣博览园
对此,新郑市农委总农艺师贾宏伟深怀隐忧:久而久之,人们或许会淡忘新郑红枣,而只记得新疆红枣了。
正视问题,方能行稳致远。白留伟建议,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鼓励扶植更多企业建立示范园、博览园等,保证红枣种植面积和红枣品质;加大投入力度,建立良种采穗圃、红枣优良品种种质资源汇集圃;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调动枣农种植枣树积极性。
新郑枣科所研发中心主任李海涛认为,新郑枣区应主要种植鲜食枣、观赏枣等,重点发展鲜食枣产业、建设生态观光园等。值得欣慰的是,新郑目前已培育出辣椒枣、葫芦枣、磨盘枣等十几种观赏性红枣。
同时,为进一步保护古枣林种质资源,有效探索古枣林的合理利用途径,国家林业局已批复同意新郑市建设河南新郑国家古枣林公园,其范围包括新郑市孟庄镇、薛店镇、郭庄镇3个乡镇23个村的古枣林,面积2万余亩。目前,整体规划在加紧编制,未来将打造成集生产科研、观光休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国家级示范公园。
游客摘枣
近年来,“中华枣乡风情游暨好想你红枣文化节”已逐步发展为集红枣采摘、文化游览、养生体验、农家餐饮为一体的近郊生态旅游项目,每年吸引游客10余万人次。
好想你枣业结合国家大健康战略致力于开创标准健康食养生活方式,不断深化拓展产品链条和产业功能,满足消费者差异化需求。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要新郑枣业乘势而上,发力做强“微笑曲线”两端,定将演绎更多的“红枣传奇”。
Jujube
样本B 内黄大枣:意欲东山再起
?河南日报记者 任国战 王延辉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闫明
内黄大枣,历史悠久。其根植黄河故道,有1500多年的栽培历史,曾长期作为历代帝王的贡品。《内黄县志》记载:“唐宋时期已有大面积种植。”
内黄大枣果酸含量为枣果平均含量的5陪,维生素C含量是柑桔的10倍,苹果的75倍,是名副其实的“百果之王”。因所产红枣味美量大,内黄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红枣之乡”。
然而,内黄枣业发展却几多坎坷。先后经历了成长、兴盛、衰落、阵痛的过程。眼下,内黄人痛定思痛,重整旗鼓,期待重生。
内黄县后河镇枣农正在晾晒大枣。火红的大枣映红了枣农的笑脸,也点燃了他们渴望内黄大枣重整旗鼓的热情。 胡秀芳摄影
从“救命树”到“摇钱树”
内黄县位于黄河北岸,历史上沙丘连绵,常年干旱,然而枣树的耐旱、耐涝、耐碱性,使其在这片特殊的土地上顽强生长。
5月初,记者来到县城东南的后河镇采访,但见道路两边全是大片的枣林,相互衔接,绵延几十公里。那稀疏的枝干饱经沧桑,树冠开张,虬髯盘旋,像一幅淡雅的中国画,寥寥数笔,却苍劲有力。
赵勤瑞是地地道道的枣农,祖上就开始以枣树营生。家里传下来的老枣树有147棵,可以说每棵枣树下都有他的回忆。老赵说,解放前,内黄十年九旱,粮食收成差。枣树却相反,越是干旱,枣子越是丰产。有几年,粮食几乎绝收,村里人全部靠枣度日。“那年头,枣树就是内黄人的‘救命树’。”
古枣树
枣树长长的根须涵养了一方水土,大枣甘甜的果实哺育了一方黎民。内黄县林业局局长林学军介绍说:“枣树能防风固沙,还能在粮食收成少时,解决吃饭问题,我们这里的农户都种植枣树,去谁家都能见到。”枣林为主的林带成为当地的独特景观。
上世纪90年代,内黄大枣进入黄金发展期,以枣业为主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已十分成熟。枣树下套种小麦、花生、红薯等经济作物,既解决了温饱,又让农民增收。“上有摇钱树,下有聚宝盆,中间粮食屯”就是对当地特色农业的生动写照。
九十年代末,内黄大枣凭借良好的口碑,又赶上市场经济的高速列车,引得全国客商潮水般涌来,大枣的价格也水涨船高。枣树成了“摇钱树”,当地群众的种植热情空前高涨,大枣产量连年攀升。
大枣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也成了内黄县最闪亮的一张名片。
从“优越感”到“危机感”
1998年,是内黄大枣的鼎盛时期。安阳市如日枣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如日回忆说:“当时,后河镇的红枣批发市场非常红火,每到收获季节,拉枣的卡车能排20公里。枣子有多少卖多少,生意好得很!”赵勤瑞也说:“当时的大枣不愁销路,价格也一路上涨到五六元钱一公斤。”
枣业经济效益一路上涨的同时,各种荣誉也接踵而至。1993年,内黄县被省林业厅命名为“红枣产量第一县”; 2005年、2009年,国家相关部门又先后授予内黄县“大枣优质丰产栽培及系列加工标准化示范县”“中国枣业十强县”;当年,内黄大枣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名录。
摘枣
一时间,“增量就是增效”成为大多数枣农追求的目标。刘如日告诉记者,为了提高产量,部分枣农开始滥用农药、化肥等。
“用上农药,枣子的产量上来了,品质却下降了,口碑也就不如从前了。”赵勤瑞说。
“原本肉厚味甜的内黄大枣成为核大肉薄的‘两层皮’,前来收购的客商越来越少,价格也越来越低。”刘如日说。
屋漏偏逢连阴雨。2000年后,新疆、甘肃、宁夏等地大枣大批量进入内地,并迅速占领国内干枣市场,对内黄枣业形成极大冲击。
“内忧”加“外患”,昔日红火的后河镇大枣批发市场变得冷冷清清。一直做本地枣经营的刘如日,也把重心放在了新疆枣上。
林学军痛心地说,大枣经济效益持续下滑,严重挫伤了枣农的积极性,许多枣农甚至出现砍伐枣树的现象。县政府发现后迅速启动保护古枣树、开展枣乡文化节等一系列挽救措施,但收效甚微,内黄大枣面临发展危机。
从“山穷水尽”到“柳暗花明”
难道内黄大枣就这样被市场淘汰?
内黄人心有所不甘。2014年,内黄县林业局在全国范围筛选出10种优质枣,拿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进行氨基酸的定量分析。检测结果振奋人心:10个品种中,内黄大枣扁核酸游氨基酸含量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生物活性化合物环磷酸腺苷、环磷酸鸟苷含量均属最高,比其它品种高1倍以上。
“看到检测结果,就像吃了定心丸。”内黄县林业局办公室主任胡秀芳告诉记者,2015年,他们着手进行品种培育实验,“今年就能挂果,预计可选育出优质扁核酸品种1个,其他优质本土品种1到2个,为下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为了找对发展路子,他们还去多地进行考察。“在山西太谷,我们学到了‘双调技术+防雨棚设施’,在临猗看到了‘冬枣露地栽培密植+大棚模式’,大家的思路一下就打开了。”胡秀芳兴奋地说。
古枣树
与此同时,内黄县发展大枣的思路也日渐明晰。新的实施方案即将出台:推广“标准化生产+防雨棚模式”,促进老枣树提质增效;推广“精细管理+大棚模式”,加快壮大鲜食品种;建设大枣科技综合示范园,强化科技支撑;引进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带动能力强的红枣加工企业,尽快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模式……
林学军激动地说:“从今年起到未来两年,县财政计划每年拿出900多万元用于大枣产业发展,对标准化管理示范园、新建的鲜食大枣密植园、搭建的防雨棚等分别给予不同程度的奖补,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枣农的积极性。相信不久的将来,内黄大枣这张名片又能享誉全国!”
这几天,赵勤瑞正在考虑搭建防雨棚的事。“县里开了1500人的发展动员大会,把大枣未来的发展和补贴政策讲得明明白白,我们心里也都有底儿了。”老赵对记者说,加盖雨棚非常实用,解决了雨季枣子浆烂、开裂问题,延长了采收期,可以说是一次投资,多年受益。“县里还给补贴,我们几个枣农都准备开始建防雨棚了。”话锋一转,他坚决地说,“以后任何农药、激素,都杜绝使用,实行科学化管理。现如今,大伙都明白,只有保住品质,才能守住内黄大枣的牌子。”
老赵的笑脸,憨厚且自信。内黄大枣未来的发展,值得期待。
专家点评
小红枣联动大产业
?河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农村处处长 王民选
新郑红枣和内黄大枣,分处我省黄河南北,判然两种风景。新郑小枣开发出系列品种,成为联动性强、产业化程度高、融合力度大、风生水起的一项富民产业,其知名度和美誉度高端雀起。内黄大枣则在颠簸中下行,在下行中委顿,在委顿中伤了元气,成为百姓曾为之骄傲的过往谈资。两者对比,令人击节赞叹与扼腕长叹共生,满满希望和隐隐担忧并存。
横向比一比两地枣业的成长历程。新郑枣在上世纪90年代即推出生产标准化战略,积极探索自成特色的产业发展体系和模式,以质量提升拓展市场空间、抢占市场高地;内黄枣则一度沉醉在改革开放之后,全国居民消费水平第一轮大提升带来的卖方市场的优越感当中,坐等客商上门,总认为自己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其结果是,一个名气越来越大,牌子越来越响;另一个则影响力越来越小,发展步履越来越蹒跚。
纵向评一评两地的经验教训。二者都曾在产品畅销时重产量、轻质量,期间都出现过市场摇摆。不同的是,新郑较早从宏观方面着力,出台整体应对方案,沿着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道路,高歌奋进;内黄则步入片面追求产量—质量下降—无序发展—短板突出—重新起步的囧途,至今喘息方定。一个重视质量和品牌,围绕消费需求做文章,超前把重心放在供给侧方面,效益自然越来越好;一个追求产量,忽略质量,不看市场动向,只低头在一亩三分地里动脑筋,市场化路子必然越走越窄。
两地红枣产业的发展让我们感悟:过硬的产品质量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什么时候都不能放松对品质的要求。此外,还必须把品牌擦亮打响,以品牌含金量博弈市场变量;必须联合发展、融合做大、延伸做强——红枣不一定要长成在新郑,但“好想你”品牌高高耸立在新郑,包装售出的红枣就都成了河南枣;必须切实重视创新,不断开发新品种、植入新元素,拓展销售新空间,最大限度强化红枣产业边际收益;必须扎根于河南的深厚土壤,把历史文化底蕴和地理标志、有机生产、文化风情融聚融汇,把一二三产业融合深化,才能在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进程中让河南小枣红遍全球。
更多发展路上“对对碰”的故事请关注↓
河南日报地方视窗
5月10日星期三
“地方视窗”是河南日报重点打造一个新闻版面。该栏目追求“权威、深度、融合、服务”,深度报道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的新亮点、新热点,人民群众的诉求期盼,党员干部的思索展望等。
地方视窗
主办 ∣ 河南日报记者站
微信ID(hnrbdfsc)
邮箱:hnrbdfsc@163.com
编辑 | 陈冠男 来源 | 河南日报客户端
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来源“河南日报郑州观察(ID: hnrbzzgc)”。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