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代文化为引领 全面打造“红色稻香”文化品牌
以“红色稻乡”作为精神动力推动
游客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新疆网讯 60年前,新疆和平解放后,作为土地改革的先期试点,帕哈太克里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1952年土改结束后,分得土地翻身做主人的农民怀着吃水不忘挖井人,翻身不忘共产党的感恩之情和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比敬仰、对中国共产党的无比拥护之情,自发给毛主席写了一封致敬信,同年10月16日,喜讯传来,毛主席回信了,这一喜讯让全乡人民奔走相告、欢欣鼓舞,激发了建设新家园的强烈热情。从那以后,革命的红色根基深深植入帕哈太克里乡人民心中。在毛主席回信的感召下,全乡各族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生活水平得到根本改善。改革开放以后,这里的农户家家有余粮,户户有存款,1989年,粮食总产量突破千万公斤。1990年,江泽民总书记考察帕哈太克里乡时,在稻田间充满深情地说:“谁说塞外不如江南,塞外胜江南!”受到鼓舞的农民群众在1993年纪念毛主席诞辰100周年集会上,又给江总书记写信,感谢江总书记对帕哈太克里乡人民的亲切关怀,1994年2月,喜讯再一次传来,全乡农民收到江总书记回信。相隔42年的两封共和国主席的亲笔回信,犹如一根红线,把党中央和新疆各族人民紧紧地连在一起。党和国家、自治区以及内地省市领导、游客多次在帕哈太克里乡考察参观,给该乡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红色文化”。目前,帕哈太克里乡已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纪念馆的形式集中展示各族群众对领袖的敬仰之情。在红色文化的激励下,如今的帕哈太克里乡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处处充满欣欣向荣的生机,红色文化已经成为一种精神代代相传。
游客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以“红色稻乡”作为特色品牌打造
多年来,帕哈太克里乡围绕打造“红色旅游文化之乡”这一目标,把发展红色旅游作为推进和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因地制宜,实施了一系列“红色稻乡”品牌打造工作。一是组织当年写信的健在者、乡村艺人生动地再现当年给主席写信的场景,保护和挖掘红色遗产的同时不断扩大“红色稻乡”品牌的知名度。常年义务开设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目前已接待部队、武警官兵、中小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数万人次。开设支书讲坛,邀请老支书讲述当年土改故事,同时播放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追忆红色时光。二是丰富红色旅游资源。依托淳朴的民风和对红色历史的传承之情,完善配套设施,打造“古磨新村”民俗旅游度假村,组建农家乐、手工艺制作农民专业合作社,把红色旅游和民俗旅游有机结合,增强红色旅游产品生命力。在发展民俗旅游的过程中,积极引导村民主动参与,通过提供优质服务,实现致富增收。三是将生态理念贯穿于红色旅游始终。以打造“一市两县”中央生态公园、红色历史文化传承为目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将传统水稻作为生态湿地永久保留,以苗圃景观树种植引领生态林发展,形成“生态经济、经济生态”的产业链。目前,该乡已建成苗圃景观树基地3000亩,乔、灌木品种达30余种。通过推动“红色稻乡”旅游规划建设,就近转移富余劳动力就业,仅“80、90后”就业率就达95%以上。
妇女们入工厂就业
以“红色稻乡”作为支柱产业发展
该乡按照生态休闲旅游区总体规划,以文化、生态、休闲、旅游为抓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推动旅游经济快速增长。坚持集中力量打造精品的思路不动摇,本着“不求大,只求精,不求全,只求特”的理念,着力编排《致敬毛主席》舞台剧,演绎红色历史、展现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让游客感受到红色文化和红色文明的魅力;建设领袖回信纪念馆、红色广场、毛主席诗词长廊,用雕塑墙、3D光影技术的形式充分展现人民对毛主席的敬仰和翻身做主人的喜悦,引导大家追忆革命历史,感恩伟大祖国;确立“绿色生态”的主题定位。以生态保护为前提,改造河湖水系,恢复自然植被,强力推进绿化苗木和景观树种植,力争到2020年实现10000亩的种植规模,生态森林和生态经济体系逐步成型;按照居民村落“一村一特色”的要求,实行分片区旅游规划建设,重点打造休闲农业示范园、农民创业园、苗木花卉精品园、生态休闲度假村以及徒步健身、自行车环道、水上娱乐等项目,同时,以“古磨新村”为样板,将红色文化和农家乐相结合,开发体验式教学、红色拓展培训等旅游产品,开通“爱国主义教育展馆—领袖回信广场—毛主席诗词长廊—农家旅店—古磨新村”红色旅游线路;提升传统维吾尔手工制作加工精细度和包装档次,做大做强“红色稻乡”品牌,让旅游从单一向多元化复合型旅游转变,让红色文化吸引人、让历史情景感染人、让自然生态留住人,实现帕哈太克里乡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更加幸福安康的奋斗目标。(文/图 刘志强 李刚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