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快刀三侠(ID:iyqkpd)、昆山微生活、投资潮
要说到台湾最有名的书局,非诚品不可。有一种生活,就叫诚品。很多人去台北的时候,会专门跑到诚品书店,气派雍雅的外观,琳琅满目的书种,24小时营业的模式,吸引了无数“专职的读者”和“阅读的闲客”。
从1989年台北仁爱路圆环创办第一家诚品书店开始,到2015年大陆第一家诚品正式在苏州开幕,我们始终能看到诚品人文、艺术、创意、生活的初衷。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台湾诚品书店就成了大陆人眼中的一个地标。各地的领导、出版集团、新华书店来台湾,诚品是必选参观景点。而树立起这个业界标杆的,就是诚品的创始人吴清友。
吴清友1950年出生于台湾台南的一个小渔村,三十几岁就在房地产上捞得人生第一桶金,一跃成为台湾的财富新贵。
38岁的时候进行了人生第一次心脏手术,在生与死的博弈中,吴清友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这正是诚品出现的契机。
诚品开业十年后,在1999年开创24小时不打烊创新营运模式,为大众提供了全新的城市阅读生活。
但书店成立后很长时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一直持续了将近15年。直到2012年,吴清友在友人的帮助下发展出复合式商场模式,才转亏为盈。
赚钱从来不是吴清友与诚品的终极目标,但赚钱对一个“贩卖知识”的商家同样也必不可少。多年后,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没有商业,诚品不能活,没有文化,诚品不想活。”
他在演讲中,这样说过:诚品赔钱的15年,我至少看到了自己对生命态度的诚恳。
28岁的诚品仍然前路漫漫,67岁的吴清友已溘然长辞。2017年7月18日晚9时31分,诚品书店公告,书店创办人吴清友病逝于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享年67岁。
28年来,他摸索着由传统的“以书而书”转为如今的“书+零售”的模式,更是没有依靠过电商渠道,把诚品书店开遍两岸三地,缔造了华人文化地标。
不只是书店
▲诚品书店
尽管诞生在1989年,但实际上,诚品书店成立伊始,便不是我们如今所定义的传统书店。
起初,诚品只在地下室卖艺术和建筑类的书籍,后来吴清友索性把一楼和二楼也租下来,一楼开了餐厅,二楼用来扩大书店范围。书种也新增了与人文新思潮相关的书,尤其是外文书。
此外,与锁定某一类别的图书或者以畅销书为核心经营的同行不同,诚品追求图书品种的最大化。这种图书内容的多元化吸引了多元化的读者,也为后来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彼时的台湾,思想与知识界正处于激烈碰撞的年代,各种新思想不断涌现。诚品书店的出现,正好填补了那个时代的思想与文化饥渴。
后来,整个传统书业渐渐陷入困境,诚品开始实施去中心化策略,引入非书商品。
由于诚品的书种品类多,非书商品所提供的服务范围广,因此,诚品的顾客群体也极为广泛。在此基础上,2005年,诚品尝试转型,由以书为主转为书与生活共存。店内开始突出诚品生活,淡化第三方品牌。无形中,诚品逐渐建立起品牌文化。
当下,零售业大谈特谈消费升级、体验升级,实际上,多年前的诚品就已经在提倡体验式消费。
在整体硬件规划和设置上,诚品就特别注重设计思维,尤其是空间设计和场景设计。一切以生活为主导,为顾客营造出一种融合的氛围。并且,每一家书店都以当地的文化生活特色为主,绝不重复。
这些设计更多体现在细节上。比如,在门店各个位置都有查询终端,可以随时便于查询商品;同时,店内设立多个查询点、收银点和会员服务点,便于用户的分流。
▲把生活变成一种艺术
围绕着“把生活变成一种艺术”的理念,诚品建立起自营品牌,如电影院、展示厅、文具馆、音乐黑胶馆、酒窖和旅馆等。店内的所有业态互相兼容,书籍、餐饮、文具、服饰、文化活动、极具品位的设计……都是构建“诚品生活态度”的组成部分。
以诚品集团的第46家门店——苏州诚品为例,这家位于苏州工业园区、总面积达5.6万平米的综合体中,书店只占据了1.5万平米。
剩余的面积由文具店、咖啡馆、餐饮、服装店、家居店、展览馆等组成。在这个商业综合体旁边,还有两栋塔楼共76套高级公寓出售。
也就是说,在这边,你除了买书、吃饭、喝咖啡、听演讲,还能买房……
众所周知,诚品亏了15年,2004年才扭亏为盈,书店从2007年才开始盈利,且只占总营收的30%左右。
本质上讲,诚品不是书店,也不是文具店、咖啡店,它在台湾的注册分类是百货零售。28年来,它更是没有依靠过电商渠道。
如今,诚品更是一个文化品牌。
“情怀”生意都离钱挺远
相对于2300万的台湾人口,每年诚品超过1.2亿的客流量,这个数字着实令人震撼。从业态发展来说,诚品书店从传统书店的起步到现在的体验式消费,中间经历了漫长的十多年,在书店行业中诚品不算历史悠久的,但绝对是一个突破行业领域最快的。
诚品书店初期专卖艺术与建筑类书籍,营销模式大量参考了快消行业的营销推广方式,包括客户引导、热点推荐、动线设计等,以及各类 pop 看板、堆头陈列、促销形式等都带着明显的快消品基因。
1999年诚品敦南店首开24小时营业,结合书店与商场,成功经营出特殊的诚品书店文化。后诚品书店逐渐扩张到出版、画廊和策展等诸多行业,成为台湾地区著名的文化产业坐标之一。
诚品书店开始真正从以书为主转型为书和生活并存形态是在2005年,书和非书以及相关服务都围绕着诚品书店文化来构建。居然有那么多在大陆买不到的书、居然可以随便喝咖啡聊天、居然像个艺术殿堂……这大概是很多书迷对台北诚品书店最深刻的记忆。
据说诚品办的活动绝大部分是免费的,人文思维关乎人和自我、人和他人、人和社会、人和天地、甚至人与鬼魂之间……
“无商业不能活,没文化不想活。”这是吴清友常说的一句话。如今的诚品,是人们了解台湾的一个窗口,许多游客到台湾旅游,都会去诚品转一转,也不仅仅是为了买书,很多人是奔着那个浓浓的文艺气氛而去,二十四小时的诚品敦南店更是访台游客的必去“景点”之一。
然而这些事儿,都离钱挺远的。令吴清友始料不及的是,书店的生意一赔就是长达15年之久,到第16年才赚到6千万新台币。
吴清友说,“诚品赔钱的15年,是我一生中最丰富的时间,因为这让我第二次看到了自己。第一次看到自己,是当我拥有的金钱超过生活所需之后,觉得钱不是那么重要。经过诚品赔钱的15年,我至少看到了自己对生命态度的诚恳,即便是执迷不悟,不知变通。其实,我不是一个笨人,但我不想做太容易的事情,而是要做自己认为是有兴趣、有意义,或者做一些从来没有人用这种方式做的事情”。
“连锁不复制”
因为互联网的冲击,人们都知道,做书店是不赚钱的。但吴清友在不赚钱的情况下坚持了15年,这在当今的商业社会,可谓是个奇迹。
有读者这样描述身处闹市的诚品:“空间明亮、开阔,对称而有层次,连贯而又有间隔,装潢色系沉稳、温馨,实木地板洁净吸音,书香中混着淡淡的咖啡香味,身处其中很容易沉静、放松下来。更为难得的,是对读者体贴入微的细节设计:书架高度让大多数人伸手可及,书柜面保持15度倾斜迎合视觉习惯,区块间用不同的坡度或阶梯衔接,长条凳、椅子四处放置,读者有丰富的选择,可以随时抱着喜欢的书坐下来细读。”
可见,诚品对于人文空间的努力营造。
在诚品书店,差不多有400个公共座位。从零售店的经营来说,这些座位是无效率的,应该拿来摆更多的书和商品。但诚品的理念是“连锁不复制”。
吴清友认为,书的组合不同,装修的空间和气质不同。“在大学,我们用的材料非常简朴但又自成风格。因为那里是学生们进出的地方,不必去用光亮的大理石等豪华材料。要让学生进入书店之后,觉得这个空间是属于他的一部分,人和空间的融洽度是合意的,不要让学生觉得这是一个奢华的空间。”
另外,面对网上书店对市场的挤压,诚品书店也积极应战。早在2000年,诚品书店就推出其专属网络书店。成立之初,就力争导入更多的文化、设计产业,因此诚品书店也渐渐成为台湾设计师、新兴品牌的创意平台与渠道。
同时,诚品网络书店还与大型旗舰店进行虚实整合,配合卖场的规划,将网络购物营造出游逛真实卖场的感觉。诚品网络书店不希望陷入折扣战,因而通过网站设计与商品结构,导入丰富多元的文化商品,建构台湾设计与文化产业的渠道与平台,提供不同品位的文化商品。目前在台湾,和诚品网络书店签约的便利超市不下5000家。
值得注意的是,诚品以书店为名,但图书销售,却非主营业务收入的核心板块,仅占到其总营收的30%左右,而且是不盈利的。而按照诚品的盈利逻辑,可将其看作是“异类的房地产开发商”。文化是完成“搭台”工作,为地产“唱戏”,这是一种把文化这个“轻资产”与地产这个“重资产”的完整结合,实质是书店经营与地产开发业态“交叉补贴”的盈利模式。
也就是说,诚品做法是当“二房东”,除了书店本身所需的一万平方米之外,三万平方米作为商场,全都租出去给其它品牌。
在此基础上,现在诚品的经营范围已经从图书、音像出版物,,扩展到文具、服饰、家具及家居用品等创意产品。未来还将拓展到画廊经营、图书出版、艺术展览、文化培训、餐饮酒店,甚至是商场开发经营、专业物流建置等多个领域,形成综合文化创意产业。至此,“连锁不复制”的这一理念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也是诚品坚持梦想的底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