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名族认祖归宗的一条纽带。每年清明节很多的海外游子不远万里回到故乡寻根问祖,寄托他们对先人的哀思,追寻先人的丰功伟绩。可以说,这一天是中国人仅次于春节的重大节日。
据史料记载,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古时称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等,它与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并称为中国的三大“鬼节”。并于2013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效仿于此祭祖扫墓,沿袭而成中华名族的一种固定的风俗。宋朝诗人高菊卿曾写过一首《清明》的诗,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诗虽然写的有些悲凉,但直到今天,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上坟铲除杂草,供上祭品,上香祷祝,焚纸钱金锭,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今天,每年的清明节这一天,一些单位或学校都要组织青年团员祭扫烈士陵园,或开展主题团日活动,或举行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等,以这种形式继承革命遗志,激发青年团员爱国热情,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而成千上万的家庭则举家出动前往祖先的墓园扫墓、烧纸钱金锭,那些不能回到故乡的游子,或在十字路口,或在网上遥祭祖先,寄托对先人的哀思,重温祖先对后辈儿孙的训诫,传承家风、家训。
清明节这一天,是全球华人祭奠轩辕黄帝的节日。作为华夏人文始祖的黄帝,在中华名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建立了赫赫功业,深受炎黄子孙的尊奉和崇敬。从古至今每逢清明节,无论公卿巨贾、贩夫走卒,还是海外华人华侨,只要条件允许都会前往黄帝陵拜谒礼祭。黄帝祭典受到人们的热捧,关键是传承着同根公祖的理念,起到了促进华夏民族认同感、天下一家亲的意识。
“万物本乎天,人本本乎祖”作为中华文化内涵之一的祖先崇拜,仿佛是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舟楫,尽管若隐若现,却已成为钩沉历史的生动索引,也多了历史跳动的元素,直到今天“炎黄子孙”已成为中国人自觉而又自豪的称谓。
清明节这天,也是祭奠伟人的一个重要的日子,毛主席纪念堂在这一天对瞻仰的游客都要进行限流,确保纪念堂的正常运行。有这么多的人前去瞻仰毛主席遗容,这种现象对50、60后,甚至70后的人都能理解,因为人们崇敬毛主席、热爱毛主席,毛主席在他们心中的形象是任何东西都不能取代的。同时,也让今天的80、90后,甚至00后都清楚,正如小平同志说的,没有毛泽东中国可能还要在黑暗中探索多年。
清明节这天,也是海外游子集中祭奠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日子。南京中山陵是国内设计建筑最考究的陵园。整座陵园从空中俯看是倒扣的一座大钟,钟锤位置就是中山先生的墓室,它的寓意就是时刻提醒革命后辈“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临终遗言,做到警钟长鸣,惊醒每个稍有怠懈的革命志士,不忘初心。通向中山陵台阶也是有讲究的,设计者根据地形对步行台阶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使前往中山陵的人们走在这些台阶上一直保持着躬着身子低着头,必恭必敬的虔诚的样子。但当人们在中山陵前做完了祭奠,有如聆听了中山先生的教诲后,心中重新点燃了希望,在往回走时,人们在台阶的作用下人人昂首挺胸,好像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希望,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人们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之情。
清明前后正是春回大地、杨柳发芽抽绿的时节,人们常常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一家老少在山野乡间游乐一回,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一抒严冬郁结的心胸。
清明时节也是放风筝的时节,古人相信若人生病可以将病况写或画于风筝上,用线系着的风筝在空中放飞,当飞至高空后将拉线剪断,疾病和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在《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固有‘清明放断鹞’之谚语”。古人认为,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
可见,清明节不仅是祭奠先人的节日,也是人们迎接美好生活的日子。今天,全社会都在倡导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清明节的传统做法,逐渐又回归民间,这是一件好事,因为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一定的形式,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形式恰恰反映的是积极进反的主题,比如在清明节极具北方特色的踏青、折柳、荡秋千、放纸鸢等活动,对于今天城市乡村全域旅游的开发,仍大有潜力可挖。我们的蒙古风情园和萨拉乌苏景区是否也可以在这些方面动一点脑筋,搞一些旅游项目吸引客人;我们的企业文化能否借助清明节有关活动做一些工作,比如家风、家训的传承与清明节活动结合起来,更显得有抓手。
丁新民书记曾说过:员工家庭和谐了,企业就和谐了。而建设和谐文明的家庭,首推家风、家训的弘扬和传承,清明节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清明节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起家庭的共同记忆,促进家庭成员乃至民族的认同感。让我们用古人的一首诗词表达对清明节的寄托:“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多美的画卷啊!值得我们挖掘和弘扬。
愿古人的智慧,能为今人插上理想的翅膀。
文/米文臣
东方控股集团
微信ID:ordos-dfkg
感谢关注 欢迎分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