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 李超】
打开手机微信朋友圈与微信群,齐刷刷地一片圣诞快乐之声,或炫节日礼物,或送节日祝福,或谋划着在圣诞夜如何度过……
走在街头,商铺、酒店也都装扮一新,“圣诞老人”笑吟吟地从中探出头来,店内鲜花簇拥,圣诞树火树银光,各种圣诞礼品琳琅满目。趁此“良机”,各种“大甩卖、特优惠”等商品打折活动此起彼伏,商场酒店生意爆棚。
圣诞节在12月25日,与早几天的中国冬至节相比,冬至节却显得颇为冷清,有的人甚至都不知道这个节日的存在。
但其实,冬至节在明清之前,都是中国人特别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周朝时冬至节就是过年。汉代自汉武帝之后,将冬至与正月分开,“冬至节”也是仅次于春节的一个重大节日。皇帝也在冬至举行祭天大典,文武百官要向皇帝呈递贺表,并且相互间还要互相”投刺”祝贺,百姓也要祭祖,亲朋好友相互走动“拜节”,这已是非常隆重了。这么一个重要的节日隆重程度,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爆发之前。之后,民间也有过冬至节的习俗,有的称其为“过小年”,在这个时候,在北方流行吃饺子,在南方流行吃汤圆。
在节气上来说,冬至不是指特定的哪一天,而是指一年之中的某个时间段。冬至开始的时间一般是农历十一月二十三(今年的公历时间是12月21日),结束时间是农历十二月初八,也就是在这半个月时间里,都是冬至节气。之后就进入小寒、大寒,冬至是24节气中倒数第三个节气。
在中国古代,年节(春节)、寒食(清明节前一二日,只吃冷食)和冬至并称“三大节”,冬至被视作“亚岁”(过小年),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那么古人为什么把冬至节看得这么重要呢?
从古代农事信仰来看,冬至时分,阴阳交割,农事终结,万物亡寂,生机禁闭,春日待启,大自然的一切都处于由死转生的微妙节点之上。用一句通俗的话讲,冬至是春天来临时“黎明前的黑暗”,古人将之作为年度时间循环的一个起点。也就是说,到了冬至,离春天就不远了,万物复苏的一切都在悄悄地酝酿、蜕变之中。古人对这一变化酝酿过程看得非常神圣,象迎接即将出生的“婴儿”一样。所以也将这一节日称为“贺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